纯粹的福音 02 罪

 

02 罪

每个语言都有各自的语法和语境。每一个词汇又往往有很多种语境和含义。这往往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困扰和难度。
比如,“日”这个字,可以表示太阳,也可以是一种语气词。

罪行与罪性

在《圣经》的语境下,罪这个概念用英文翻译为Sin,意为“罪性”,而“罪”这个字在汉语语境下,常常理解为“罪行、犯法、做了坏事”,英文翻译为“crime”。
一个是Sin,一个是crime。所以,圣经中提及的“罪”并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“罪”。
因此,当我们听到“你是个罪人”的时候,请不要以为那是在“指责”你。因为大家指的“罪”不一个意思。

罪性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提及了几个观点:
1、真理的绝对性、正确性。
2、人心对真理的顺服、认可。
3、时代思潮使人对真理的认识变得模糊,扭曲。
4、人应该有个“人样”,人心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的“人样”。

器皿的比喻

为了让人更明白“罪(Sin)”的概念,我们来打个比方。
假如你有一个杯子,这是你最心爱的茶杯。你常常那他泡你最心爱的普洱茶。
可有一天,这杯子不小心磕破了。你甚是心疼。
但即便你再心疼,杯子破了就不再能够盛水沏茶了。

完美的“人样”

就像上文说的,人应该有个“人样”。虽然我们常说的“人样”至少是一个及格的标准,但画外音意味着,我们作为人应该有一个极高的、完美的标准。如果我们足够诚实的话,我们会意识到,我们根本无法达到这个标准。
这个标准我们可能无法形容,但应该是存在的。
而这个完美的标准,应该是顺服在真理之下的。
这也是诸子百家一直在追求的“圣人”之道。

罪人

既然存在这样一个“完美的人样”的标准。
且不说我们是不是能达到,但它的存在意味着一个绝对标准。就像考试的“满分”一样。
因此,所有没有得“满分”的考生,我们都称之为“罪人”——即不完美的人。
所谓的“罪性”,就是指的我们的“不完美”

亚当和罪从何来?

起初,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,第一个人名叫亚当。
起初的亚当是完美如上帝般,纯洁无瑕。
直到有一天,他听信撒旦的谎言,于是他有了“罪性”,不再完美。
后来又因为罪性(Sin),犯了罪(crime),于是有了罪行——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。
至此,罪因一人入了这世界,人人却都成了罪人。

罪的代价

你是否想过,祖祖辈辈教导我们“要诚实守信”,但即便是稚嫩纯真的小孩子,也会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,谎言脱口而出。他们可能会因为头一次撒谎显得笨拙,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撒谎的事实。
撒谎这种“本性”便来自罪。
这也就意味着,虽然是亚当犯罪,但这种“罪性”却会随着人与人的传承,一代又一代的存留着。

罪的代价便是死

首先,必需要强调的是,这个“死”不是惩罚,而是结果。
比如,不喝水,人就会渴。不睡觉,人就会困乏。这些是这个宇宙所存在的真理、逻辑。
机器人也要遵守它的逻辑,他可能不需要睡觉,但是却需要充电。这是这个宇宙下的运行逻辑,即真理。
换句话说,在不考虑其他情况的前提下,机器人只要一直充电,就能一直“活着”。
同理,人只要“无罪”就不会死,永永远远的活着。

等等!等等!

是的,我知道这个推论有点匪夷所思,难以接受。
但这就是整本《圣经》核心要强调的内容之一:人本可以永远的活着,但是因为有罪,所以无法永远的活着。这就像前面我们举例的“茶杯”一样。当茶杯完好无损时,它就一直可以供我们使用喝茶。可当它破损漏水了,如果不能修补好,就只能被放弃。
虽然这个例子并不能完全解释神人之间的关系,但却可以从一个角度上去理解这个概念。

烧伤的孩子

让我们再举个例子,平衡下我们的认知。
假如你有个孩子,你在为他做一顿美味的饭菜。小孩子在旁边看着,突然他伸手去摸火热的铁锅,被烫伤了!
作为爱他的父母,我们肯定会终止做饭,急忙处理烧伤。
如果伤势严重,那小孩子就和这顿饭无缘了。

总结

在未能了解信仰之前,大多数人对信仰的认识是:因为人犯罪了,因此要(受罚)被审判。审判结果便是死。——罪与罚
当我们听到这种言论时,我想内心深处一定是“应激反应”的状态。生存的本能让我们产生抵触心理。
毕竟谁不想活着?
所以,这种言论会让我们对信仰产生误解、甚至是抵触心理。

真实的情况——爱

现实情况是:
人因为有了“罪性”,所以无法继续享受“永永远远的生命”恩典。(就像是漏水的茶壶,或是烫伤的孩子。)
可即便如此,上帝依然以最大的爱去爱我们。
虽然救赎之路复杂曲折,可他依然甘心付上代价。
在周密的计划下,一步步的把救恩带到每个人面前。

因此,罪并非强加给我们的,而是我们“惹的祸”。就好像小孩子摸了滚烫的铁锅。
而上帝则付上代价来医治我们,就像家长用尽办法给我们看病。

至于,为什么上帝如此爱我们,还要有这些事?为什么我无法理解和感受到上帝的“爱”?为什么犯错了,“就要我死”?这些问题,我们会在以后的探讨中分享。

 

纯粹的福音 01 创世

 

01 创世

本篇可能略显晦涩、抽象。
这只是关于世界观方面的分享,暂时不接受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后面的讨论。

存在的意义

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想过一个问题:什么是存在?
仿佛这个宇宙的存在是必然的,仿佛每个人的诞生也是必然的。

稍微懂点英文的都知道,人类一词的英文翻译为:human being
human是对人的定义,而being的意思则是存在。所以这个单词可以理解为:人这样的一种存在。

存在,让一切变得有意义。

牛奶的比喻

假设你有一杯牛奶,它是否充满意义,取决于我们赋予的意志。
当你在大雪纷飞的夜晚,积累了足够的疲惫回到家中。你的家人为你递上一杯温暖的牛奶和几块甜点。你会绝对倍感幸福。这牛奶被赋予了关爱,因此变得难忘。
又或者,在炎炎酷暑,刚刚运动完的你,喝上了一杯冰镇牛奶。那简直不要太幸福。

可其实,这2杯牛奶,不过是一种乳制品,一种蛋白质液体。它因为于我们有意,因而变得充满意义。在这时,它的存在便充满了意义。

倘若我们喝的不是牛奶,而是豆浆。甚至从未知晓有这么一杯牛奶,那这牛奶便对我们而言,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。它甚至“不曾存在”一样。

天外天

当古人第一次仰望星空时,这个宇宙对他们来说才真正的“存在”了。
你可能会说“胡说,宇宙一直都存在,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。”
您说得对,这是客观事实。这恰好是我要说的——宇宙的存在,从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。
宇宙存在的意义,从来不受我们赋予的意义所影响。只会因为我们“仰望星空”时,发现它本就存在的意义。

存在真正的意义

宇宙的存在,并不以我们的“认可”为转移。也就意味着,我们觉得它不存在,并不代表它不存在。
宇宙一直存在,只有我们开始试着观察它,探索它时——宇宙对我们才有了存在的意义。

如果您认为这样的认识是科学的、严谨的、富有理性和逻辑深度的。那么接下来这句话,请您思考:

真理的存在,像宇宙一样,并不以我们的“认可”而转移。
假设存在绝对的真理,那它一定是亘古不变、自有永有的。

绝对的真理?相对的真理?

在我读书的时候,有两类题:一种是主观题,一种是客观题。
主观题就是像作文这种题,客观题就是选择、判断题。
由于我是理科生,比较喜欢客观题——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。没有中间地带。
而主观题呢?我还记得那时候老师教我们的——写字要漂亮点~这样你的作文容易考高分。
这虽然是一个应试技巧,但也透露出一个道理——影响主观题的外在不确定因素很多,比如老师心情、喜好、其他原因……

什么是真理?

马克思主义认为:真理是客观事实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。
这里面有2层含义:
1、真理是客观事物规律。
2、人对这个规律的反映是普遍正确的。
举几个例子:
地球上的水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。它符合引力定律,是客观规律。同时,人们普遍认可。
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,西边落下。它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天体规律,是客观规律。同时,人们普遍认可。
宇宙存在了很长很长时间,并且还会继续存在很长很长时间。它符合现实情况,也被普遍认可。

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几点:
1、人们普遍认可,是主观的。随着人们价值观分化,各种稀奇古怪的观点会出现。这些观点的存在≠真理。并非人们怎么认为,真理就如何存在。大白话将“我想当然认为的≠真理
2、自然规律具有适用条件。比如水自高向低流,是在地球上。如果是在太空站,则可能失效。太阳东升西落是在地球上,在金星上则是“打西边出来”的。

这个宇宙自诞生起,就存在无数个真理。而且这些真理会伴随着宇宙到终结。而这些从始至终的真理,从来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。
大多数人对真理持认可态度。真理的存在,并不以“我个人不认可”而转移。有时候并不是“真理变了”,而是我们不认识。当我们改变观念,就会“看见”真理。

让我们重审一下:真理是客观且绝对的存在。(客观、绝对、存在)

是与非

真理附加给我们一个很有趣的现象:我们本性中是认可真理的。
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句话。

真理自在人心

就像上面我们共同探讨得出的结论:真理是人们对自有规律的认可。
这意味着:
1、真理是存在的。而且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了。而且真理没有改变过,是绝对的存在。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。
就像水自高向低流,太阳东升西落……它们不仅是存在,人们内心深处也是认可的。当然,这不排除我们矢口否认。
2、我们对真理的“顺服/认可”。
没有人会违背真理去做事——渴了去睡觉,困了去跑步,开心了自暴自弃……
真理不仅是驱动宇宙的法则,也是作为人类的生存准则,是生命的概括。

遮盖真理的世代

如今是一个自由言论,各抒己见的时代。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,人们开始纷纷发表各种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。
有人说要活在当下,
有人说要未雨绸缪,这是老一辈的智慧,
有人说什么年纪做什么事,
有人说凡事皆有定时,随遇而安,
但没有人会说自己到了该死的年纪。
……
其实这些话都各有各的道理,因为这些话都有各自的前因后果和语境。这些人生道理是我们对真理的片面性总结,而非真理本身。
中国悠久文化中有一个很具智慧的思想——中庸之道。
这意味着我们看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看。
而这个时代的人,很少有人能明白中庸之道。于是,很多人听了一些片面的道理,便把它当做真理,“蒙眼狂奔”。
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——寻求真理要客观理性。

乱世的根源

用互联网词汇概括当今社会,那就是——群魔乱舞。
乱的本质是人心中的真理被冲淡了。人们各自按照自己心中认为对的“真理”去行事。
扶摔倒老人起来,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,更是全人类普遍认可的真理。
感恩别人的关爱,更是真理。
可当老人被自私的意念裹挟,他可能非但不感恩,还会讹诈帮他的人。这便是人心中的真理不在了。
随着人心中的良善被伤害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勇敢。
“扶老人”只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现象,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。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——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内心主观的感受,而忽略客观真理的存在。
这就好像是本来一道客观选择题,非要把它变成主观题,而且结果还必须是✔的。

混乱的结局?

当人们开始不尊重、不顺服客观存在的真理,转而已从自己内心主观的判断时。渴了去睡觉,困了去跑步,开心了自暴自弃……这些荒诞离奇的事情,就会越来越多。渐渐地,“真理”越来越多,越来越丰富多彩。
可真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,或消失。只是更难被发现了。

我常听老一辈讲“做人要有个人样”。这句话有2层意思:
1、人应该有个绝对的标准,绝对的、完美的“人样”。
2、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,但不妨碍我们追求这个“人样”。
就像“勇敢、真诚、善良”是该有的“人样”,那么相反的,或是不完全的“勇敢、真诚、善良”,就是片面的,没有达到这个“绝对的”标准。
我们无须逼自己达到完美,但却印证了完美标准的存在。
即便是在思想言论“群魔乱舞”的今天,每个人也在探索着各自心目中的人样——比如有的人选择变性,因为他认为改变性别后的他,是他心目中的“人样”。
这种思想错误的原因,就是前面我们提及的假“真理”泛滥造成的。

总结下我们今天讨论的

1、(至少)自打宇宙诞生之初,真理就存在。且是亘古不变,自始至终存在的。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。
2、人们对真理是向往的、顺服的、认可的。
3、随着时代的发展,各种各样以“自我为中心”的假“真理”充斥着生活。
4、人们对真理的定义是绝对的、正确的、人心所向的。
5、人应该有“人样”,而这个人样本应该是符合真理的。但在越来越混乱的思想环境里,人们对“人样”越来越模糊。

 

纯粹的福音 00 序

本系列文章旨在用浅显易懂的方式,向未能领受福音的人,传讲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的意义。
倘若您还未接触过这个信息,又或是您身边还有未曾了解过福音的家人或朋友,可以尝试阅读。

文章多以世俗比喻为引,推导符合人性深处的真理,进而一同客观的分析福音的合理性。

什么是福音(好消息)

福音虽然作为基督教常用名词,但其本意就是“好的消息”。我们一生当中都听到过很多的好消息。但这个好消息却是超越了其他的存在,因此它是那最好的消息。

福音不是宗教

自大人类文明诞生之初,宗教就出现了。那时候的人,可能会拜天、拜地、拜火、拜万物生灵。
人心中似乎有一个念头,就是在寻找那“当拜”的一位。但在迷失中,发明了各样的宗教。
既然哪里有人,哪里就有宗教。无疑,福音也被基督教所扰乱。自古以来,太多的人受基督教的影响,而非基督福音的影响。因此,也就平添了许多误解和偏见。

福音不是求神拜佛

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,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认知。无论是封建迷信里对各种神仙的膜拜,还是封建社会对王侯将相的臣服。一方面源自我们基因里对“神”的寻求,另一方面源自文化对我们错误的教导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高举马列,推行科学的思想观。很大程度上,剔除了我们受这些迷信思想的影响,但也间接的因此让我们对福音置若罔闻。(注:这里指的不是基督教。)

耶稣基督和基督教

由于是序,无法详述两者的区别,这里只做简要的分享。
耶稣是自有永有者,宇宙是由他而出。也就是我们口中所称之为神的那一位,独一的存在。
而作为人类,至少在这太阳系中,也是唯一的存在。——我们拥有其他生物没有的灵魂,我们会思考,有灵性。
我们的出现,并非随机发生,毫无目的,没有意义。我们的出现,就像刚诞生的婴孩,对于父母来说,充满了意义。同样的,我们的存在,对于那自有永有者而言,也是视如己出的存在。
区别在于,我们是有形有肉的人,存在于这有形的世界中。而他是个灵,看不见摸不着。我们且不去关注“灵”的概念。

我们有这样一位看不见摸不着的“父”,他创造我们本是要我们享受人生。可人类始祖亚当却因为罪的缘故“病了”。
因为这事关重大,这位父便化作了有形有肉的人(也就是耶稣),来医治我们的“病”。
再后来,他把“病得医治”的这群人聚集起来,要他们彼此相爱,成为一家人,这便是教会。

而什么是基督教呢?

和其他宗教一样,是为了辖管人。当人多起来,聚在一起,各有各的想法,自然就需要有人维持秩序,所以就诞生了宗教。宗教是一种组织形式,有好的一面,也有坏的一面。但这从来都不该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情。

为什么叫好消息呢?
因为这就好像是民间闹了灾荒,老百姓没有食物吃了。国家开仓放粮,广而告之——只要老百姓肯来,管饱。而且顿顿管饱,没有要求。只需要来,就能吃饱。
你听见后,拍着大腿喊“还有这种好事??!
可见,那相信这话的人,在这灾荒年间肯定是有了满满的安全感。
而那些不信的、怀疑的、偏不的、骄傲靠自己的、相信其他人的,他们就吃不着这白白得来的“安全感”了。
这就叫好消息。

我认为信有2层含义,一个是这个人信得过,另一个是我选择信。

这世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,就是有人冒充国家公仆,宣称有“好事”,但是却是为了骗钱。这是诈骗,不是好消息。

可见,好消息和诈骗的区别在于——他是否可信。

所以啊,我们得需要知道这个耶稣所传的好消息,是不是可信。

信用和担保

我们都知道,去银行做贷款,需要有担保。这担保可以是房产,可以是企业,可以是任何有价值的物件,甚至可以是他人的信用。
为什么他人的信用,也可以成为担保?这是基于信用体系。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信用体系,银行才能因为“信得过他”进而信得过我。

我们都没有见过2000年前的耶稣,凭什么信得过他呢?倘若他突然出现,我们肯定是信了。可现实是,他并没有出现。
这不是说这就不可信了。而是每个人每件事都不会完全按着我们的逻辑和想法运转。——就像我们去银行贷款,银行要求我们出示房产证,我就是说的都是实话,空口无凭,银行也不会按着我的想法和说辞,就贷款给我。
耶稣有他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计划,他有别的方式来证明他——基督徒。

由于当今基督教对基督徒的影响,基督徒作为好消息的“担保人”,信用正在削弱。为了不因个人信用的降低,而影响我们探讨耶稣,让我们多回到过去看古时候的基督徒。

之所以好消息会传播了几千年,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的“担保”之上。最初的担保人,被叫做12门徒。其实那时候不止他们12个人,但他们是被特别选中作为担保人的。

好,让我们聚焦在当前的问题上——他是否可信?

当我们听到一个“天大的好消息”时,我们肯定得花点时间和策略去验证它。即便是我们很急需这碗“粮食”。
让我们把这个好消息,想象成国家开仓放粮,我们会怎么做?

1、观察发出好消息的人,看他人品如何。

如果一个人常常撒谎,他说了这好消息。虽然我不能完全否定他,但我至少得掂量掂量他说的是否可信,对吗?
又或者这个人向来为非作歹。那我可真不敢跟他一同前去,万一路上被害了可咋办?

2、看这好消息是否符合逻辑。

如果是“国家”开仓放粮,我想大概率可能是真的。毕竟是存在这种可能的。假如我听到的是,村里某个富户要这样做。我肯定也要掂量掂量他的人品。再就是看看他有没有这个实力。他可能会管我一顿,但未必能保我一生。

3、试着去亲自探究

当我详细这好消息的来源,又觉得逻辑上没有问题。我想我应该鼓起勇气去探究一下。此刻的我,未必就真的信了。但是,我想我可以小心谨慎的慢慢靠近发粮的地方。
假如这一路上一个人也没有,那大概是骗人的。我会选择继续前进,但是会倍加谨慎。
但如果路上都是喜笑颜开,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时,我想我应该再多放心一点才是。

4、亲自尝试

当我小心翼翼,怀着疑惑的心走进发粮点。当一个个手捧馒头的人与我擦肩而过时。我想我需要真实的去接触下。
当我真的进入发粮点,是否真实?
当我真的手捧白面馒头了,是否真实?
当我咬下去的那一刻,是否真实?

我问我的内心,这好消息真实吗?

认识好消息

你看,这其实就是认识福音的方式:
1、接触基督徒,相信他所传的。
2、小心翼翼的了解好消息。
3、亲自参与到探究中。
4、在生活中经历福音的大能。

注意:教会不是什么神秘组织,随时可以退出,且无需顾忌个人安全问题。未避免造成财产损失,请勿带着贵重物品进入。若担心安全问题,欢迎结伴而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