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1月25-26日 台湾基督徒追求特会 专题:扎根的生活-读经 01 黄汉先
2025年01月26日 台湾基督徒追求特会:扎根 03 彭动平
2025年01月25日 台湾基督徒追求特会:扎根 02 彭动平
2025年01月24日 台湾基督徒追求特会:扎根 01 彭动平
2025年01月27日 台湾基督徒追求特会:结果 03 刘志雄
2025年01月26日 台湾基督徒追求特会:结果 02 刘志雄
2025年01月25日 台湾基督徒追求特会:结果 01 刘志雄
千首0157《耶稣明亮晨星》
新年歌
唐崇榮 – 什麽是謙卑?
这段文字摘录自唐崇荣的讲座“什么是谦卑?”,主要阐述了谦卑的三个层面:不断追求真理并不断自我改进、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保持谦逊,不骄傲也不自卑,持续向目标努力,以及将一切荣耀归于上帝,并乐意服侍卑微软弱的人。 讲座还强调了谦卑并非表面功夫,而是发自内心的悔改和改变,并以自身经历和比喻说明了真挚谦卑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将谦卑融入生活和侍奉上帝中。
简报文档
主题: 谦卑的真谛
来源: “唐崇榮 – 什麽是謙卑?.mp4” 视频摘录
核心观点:
唐崇荣牧师在本次讲道中强调,谦卑是事奉上帝最重要的品质,并深入剖析了真谦卑的含义,并非表面上的礼貌或姿态,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真理的追求、对自我的不断反省以及对上帝的全然依靠。
主要内容及论点:
1.
谦卑的三重境界: 唐牧师强调,事奉上帝最重要的是谦卑,并连续三次强调“第一谦卑、第二谦卑、第三谦卑”,以此突出其极端重要性。
◦
第一重:无止境的追求真理: 真正的谦卑不是表面上的礼貌,而是“无执的追求真理”,不妥协、不停歇地追寻真理。“这才是真谦卑”。
◦
第二重:不自满、不骄傲,向着标杆奔跑: 谦卑的人永远不自满,不因成就骄傲,也不因失败自卑,而是“戒力向标杆跑”,以神所定的标准为目标。 “你总是向标杆著跑,我一定要达到神给我定的标准,不是人的,这个才叫谦卑。”
◦
第三重:将一切荣耀归给上帝: 谦卑的人将一切成就和荣耀都归给上帝,不归给自己,也不归给人。 “无论什么,都是神的恩,所以神一定得到荣耀。”
2.
谦卑的表现:
◦
服侍卑微者: 谦卑的人不会奉承权贵,而是会记念那些卑微、软弱、失败的人,并去服侍他们,帮助他们。“你要记得那些卑微的,软弱的,失败的是需要你去服救他们,你去扶持他们,帮助他们的,这是谦卑。”
◦
依靠上帝而非自己: 谦卑的人常常依靠上帝,不依靠自己。 “一个谦卑的人,他是常常依靠上帝,不依靠自己,然后寻求主的面,主的能力,做主的工作。”
◦
顺服真理,自我修正: 真正的谦卑是愿意顺服真理,并自我修正。“谦卑是追听对去改,那个叫做谦卑。”“真正的谦卑是心智上归回真理的愿意自我修改。”
3.
不谦卑的体现和危害:
◦
不听劝告,刚愎自用: 唐牧师分享了一个菲律宾的例子,一个人因不听劝告,执意与不合适的人结婚,导致家庭破裂,并以此说明不谦卑的危害。 “我已近对你说不要跟这个人结婚,你不听话。” “你没有顺服,你没有谦卑。”
◦
表面谦卑,内心不改变: 唐牧师指出有些人表面柔软,但内心不改变,这不是真正的谦卑。“你是外表很软的人,每次对你讲,嘿,里面从来不改。”
◦
动机好,行为却错误: 唐牧师强调,动机好并不代表可以乱做事情。 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、尽力地将最好的献给上帝,才算真正的敬拜。“很多人心底善良,智慧不住。”“你真心敬拜上帝,那我问你,尽心没有?”
4.
对侍奉者的劝勉:
◦
不要因称赞而骄傲,因批评而发怒: 唐牧师指出,事奉主的人不应只求称赞,不接受批评,正常的反应是接受批评并改正。 “我们只要人称赞,不要人批评,批评而能改的是正常人,不必批评自己会审查的是超常人,被批评就大发脾气的是反常人。”
◦
效法主的心,以主的事为念: 事奉主的人应以主的心为心,以主的计划为计划,不应将人放在第一位。“你要以主的功念,主的心为心,主的过度为过度,主的计划为诸法”。
◦
奉献后易被自我和所爱之人绊倒: 唐牧师提醒,奉献后容易失败的原因是自我和所爱之人,提醒大家要爱主胜过爱一切。“你们奉献以后很容易叫你失败的就是你自己,接下来就是你的配偶,你的妻子,你的丈夫,你的儿女,你所爱的人。”
5.
敬拜的态度:
◦
真心诚意,尽心尽力: 真正的敬拜不仅是真心,还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、尽力,将最好的献给上帝。 “你真心,你就尽心,尽心就要用最好的给上帝。”
◦
精益求精: 唐牧师分享了他修改歌曲《你我为我》的例子,他反复修改,直到满意为止,以此说明对上帝的奉献要精益求精。 “我改了13次,一直改到最后定下来我才满意。” “有没有可能更好?有没有可能到最好的地步?到最后不能再改了,我就主啊,我已经尽力了。”
总结:
唐崇荣牧师在本次讲道中,深刻阐述了谦卑的真谛,强调了谦卑在事奉上帝中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真正的谦卑不是表面姿态,而是对真理的追求、对自我的反省和对上帝的依靠。他还警醒大家不要被骄傲、自满、不听劝告等不谦卑的行为所迷惑,要以谦卑的心志,尽心尽力地服侍上帝。
启示:
这份讲道提醒我们:
•
谦卑不是软弱,而是力量的源泉,是事奉上帝的基石。
•
真正的谦卑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,并以真理为准绳。
•
我们应该将一切荣耀归给上帝,并尽心尽力地将最好的献给祂。
•
要爱主胜过一切,才能真正成为主的门徒。
•
侍奉神的人要戒骄戒躁,接受批评,不断进步。
纯粹的福音 04 审判
04 审判
我们常听到“上天堂、下地狱”的说法,天堂总是和地狱是对立的存在。
所以,当我们谈论到罪的后果时,除了恩典的救赎以外,还有另一面,叫做“审判”。
很多人抗拒福音,都是因为“不信耶稣就会被审判”这句话。其实这句话不错,但听的人可能会误解。
豪车与熊孩子
25年新年伊始,一则新闻传遍了朋友圈——一个熊孩子把鞭炮丢进窨井盖,引爆沼气,导致数量豪车被炸损坏。据说,保守估计损失达600万以上。
我们且不去深究违停、井道通风、禁放等问题,只讨论孩子一方的问题。
1、是否因为当事人只是熊孩子,就可以既往不咎,无视损失?
2、熊孩子犯错,是否就不是犯错?
3、如果错在熊孩子,谁来担责?
我想大家心中的答案是呼之欲出的。
熊孩子犯错,自然也是犯错,造成的损失一分也少不了。可损失是熊孩子造成的,祸是熊孩子闯的。赔偿是谁来承担的?——他的父母长辈。
这不奇怪吗?为什么是他的父母?难道不该一人做事一人当吗?像哪吒闹海一样,闯祸了自己慷慨赴死?
为什么是他的父母在担责任?
你可能会说,这不是废话吗?他的父母是他的抚养人,有义务和责任为教养他承担责任。而且他的父母是爱他的,即便熊孩子闯再大的祸,也是不会放弃他的。
喔!所以,只有爱我们的父母,才肯付上任何代价,为自己的孩子承担责任。
所以,我在想,如果这熊孩子闯的祸,必需要父母付上生命的代价,父母应该也有可能替他承担吧?这就是父母的爱。
审判的必然
当我们听到“不信耶稣就会被审判”这句话时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“抗拒”。
心理活动大概是:我是好人。我没有犯罪。我凭什么要被审判。
没错的。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凭着良心做“好人”,都在努力向善。凭什么就要下地狱?
——是的,大多数努力向善的人,本都该进天堂才是。切勿因为对福音“误解”而错过了这本该属于自己的“门票”。
还请诸位耐着性子听我慢慢解释。
如果我们足够的真实,我们扪心自问下,“自己是完全良善的吗?”
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恶行,或是恶念呢?
比如,
夫妻吵架时,恨不得杀了对方?
孩子不听话时,恨不得卖了?
路上遇到恶心的事,真想打他一顿?骂上两句?
看见美女帅哥了,想入非非?
做错事了撒个谎瞒天过海?
考试试题不会写,做个弊?
……
太多太多了。都没有犯过吗?
这难道不算是罪吗?
难道夫妻吵架,只有把对方真杀了才叫犯罪吗?真的和他人发生关系,才叫出轨吗?撒个小谎就不算撒谎吗?
——恐怕答案是,没有被抓现行的罪,都不算犯罪吧?
如果是这样,哪有脸说自己是“凭良心做好人”呢?不过是个作恶没被发现的“幸运儿”吧?
人无完人与绝对良善
论“完全良善”,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够格。除了上帝,因为他本就是良善的定义和绝对标准。换句话说,他之所以被称之为上帝,是因为他是绝对标准。
就好比,满分之所以被称之为满分,是因为满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得分=应得总分。你不能说“凭什么?”,这个没办法回答。
因为他本就如此,且自宇宙诞生之初就已经如此。因他向我们显明,我们才知道他,并称他为“上帝”。这是我们对他认识的一个概括。
虽然人无完人,就像熊孩子一样,总是犯错闯祸。可这不意味着父母会放弃爱他。于是就有了救恩——提子女承担所犯的罪。
所以,我们要知道——不是熊孩子自己解决了赔偿问题,而是父母为他承担了所有后果。同理,罪的问题是父替我们承担了(十字架的审判),而不是我们自己。
清水与墨汁
假如你刚接了一杯净水,打算一饮而尽,喝个痛快。这时候好巧不巧,滴进去一滴墨。你还会喝吗?
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不会喝了。虽然只有一滴墨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墨汁会污染整杯水,不能饮用。
那,不能饮用的水要怎么处理?——必然是倒掉,对吗?
圣洁与罪
上帝是绝对的圣洁,绝对的良善,绝对的完美的存在。这不是给他戴高帽,而是正因他如此,才被称之为唯一的神。
就像我们前文中讨论的真理一样,绝对性是他的本有属性。
绝对的真理,创造绝对的人样,这样才能相见两欢,相依相伴。
绝对圣洁的存在,创造了起初绝对圣洁的亚当。起初的亚当就像那杯水一样,干净纯全。
可后来,罪进入到人当中,就像墨滴入了清水里。
自然,有罪的人结局也只有一个——审判。硫磺火湖就是罪的审判,你也可以理解为地狱。
自负的熊孩子
让我们继续聊一聊熊孩子闯祸的事。
假如这个熊孩子“特别有骨气”,他不要父母替他担责任,会怎样?
你是不是想到了哪吒?没错,最近正在电影院上映的哪吒。他一人做事一人当,后果是怎么?——自己承担后果,死了。
那熊孩子呢?他也可以这样选择。
同样的,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在面对《罪与死亡》的问题时,也拥有各自的选择权。
是选择接受父来承担后果,自己蒙赦免呢?
还是选择与汝作诗传不朽,自己承担死亡?
这就是人生最大最难的选择题。
人这辈子是不可能“全对”的。总有做错选择的时候。只是唯有这道题,关乎死亡。
审判与救恩
如果你之前没有了解过福音,相信通过这样的比喻,你大概可以对审判和救恩有一个简单的概念。
信仰并非宗教,宗教是创立一套逻辑,告诉你,你不信就要被惩罚,惩罚的形式就是下地狱!就像我们去一些寺庙里,那些神佛罗汉都是怒目狰狞的样子。为的是激发人心中的恐惧,进而在惧怕里服软。
可我们所聊的这个信仰是什么?是爱。不是若隐若现的爱,而是爱本身,就是被定义为爱的那个绝对存在,那个标准。
他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。他是爱,是亘古不变,自有永有的存在。他圣洁,以自己的圣洁造人。人若圣洁,就可以与他长久相伴。——这才是世界的真相。
换句话说,我们就是那熊孩子。可无论我们是在闯祸前,还是闯祸后,都被父母无条件爱着。而且父为我们承担了一切后果,只要我们安心的接纳这份白白的恩典就好。
不必思考“我是不是配得?”、“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?”……
因为父从来不向人索取什么,也没有任何条件。不要你付上任何代价,不要你做到什么标准。他只需要你做一件事,那就是“要”这份救赎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信”。
为什么天下会有这等好事?
因为爱呀。若我们值得被爱,才有人爱。那这爱就虚无缥缈。当我们失去了被爱的条件,爱也会随之消失。这算不得爱。
可无论我们如何,都被一个人无条件的爱着,毫无保留,亘古不变。这才是真爱。
总结
我们是熊孩子(罪人),闯了祸(罪性),需要承担后果(罪带来死亡)。
我们选择自己承担后果(死亡),
也可以选择安息在父的庇护下(信主),看着他承担一切后果(上十字架)。
我只要肯接受这恩典,它就是属于我的。
因为这是爱。一个他爱我们,而我们需要选择是否回应的选择。
这就是好消息。
题外话
其实,圣经的救赎观里从来没有“天堂、地狱”的概念。
天堂、地狱源自佛教,是对圣经不了解的人传来传去流行起来的。
圣经中所阐述的是“天国和硫磺火湖”。
天国,即神管理的国度。与神在一起的地方,一个充满爱、温暖、幸福的地方。
硫磺火湖,则是一个抽象的比喻,类似人们理解的地狱。一个充满仇恨、谎言、自私、凶恶、黑暗等等的地方
也因此,人们常常用天堂、地狱来指代。
这就好比读书的时候,好学生和好学生聚一起,形成了尖子班。他们努力、向上、勤奋、真诚……而差生和差生聚在了一起,他们打架、逃课、无恶不作。
当然,这比喻只是为了理解概念,并非说学习好就是人品好,学习差就一无是处。
所以,并非是好人上天堂,坏人下地狱这种概念。
而是肯信的人围绕在上帝身边,享受美好。不肯信的人,自然会聚在另一处,创造另一个世界。
这其实就是“咒诅”的概念——任凭(罪的发展)。
千首0156《谁慰主心》
纯粹的福音 03 救恩
03 救恩
注:救恩这个概念是最简单的,也是最复杂的。
简单是因为它只需要你信,可最复杂的也在于,人总是要先理解后才会选择信。我们系列文章也是尽量在通过一点点的阐述,解释明白这个概念。但请注意,即便我们沟通再深入透彻,信或不信仍旧是个人选择。
通过前面的讨论,如果我们能明白圣经中所提及的罪的概念,同时又能明白这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绝对的真理和是非。
同时,根据真理的绝对性,我们知道应该有一个完美的人样存在。
而我们因为罪,无法达到完美的“人样”。
接下来,让我们聊一聊“罪人为什么需要救恩”。
器皿的比喻
在罪的分享中,我们有一个比喻:
假如你有一个杯子,这是你最心爱的茶杯。你常常用他泡你最心爱的普洱茶。
可有一天,这杯子不小心磕破了。你甚是心疼。但即便你再心疼,杯子破了就不再能够盛水沏茶了。
所以,作为杯子的主人,第一要务是解决杯子漏水的问题。
如果杯子不漏了,在你眼里,就如同原本那样“完美无缺”。这是出于爱,所谓爱屋及乌,情人眼里出西施。因为爱,便不再计较过犯。
可如果杯子仍旧是漏水的。你是无法做到“视而不见”的。毕竟即便你再爱它,可它已然是漏水的杯子。杯子漏水了,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。
最终,你只好把它丢弃,或是放起来。
喂养与救命
又比方说,身为父母在给孩子做最爱吃的红烧狮子头。
小孩子贪吃,偷偷顺走一个狮子头一口吞下。不料狮子头卡住了嗓子,孩子呼吸困难。
这时候的家长,肯定顾不得继续做饭。他会把火关掉,顾不得左右,一定会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,或是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毕竟,作为家长,做饭是为了给人吃。如果孩子因为窒息而死,那做出世间美味又能如何?孩子的命远比狮子头重要。
所以,救命比喂养更急迫。不先救命,后面长长久久的生命就没有意义。
天父的恩慈
相比于喂养孩子,救他的命更是重要。这也就是为什么说“信耶稣得永生”,或者说“人因为罪失去了永生”。
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,本就是计划赐予永生的。然而因为人类有“罪”了,因此这位天上的父,需要先停下手中的“喂养”,转而开始“救命”。不先救命,后面长长久久的生命就没有意义。
于是,人类进入了“救恩时代”——先救命。
救恩计划
就像人得了病需要先体检,再根据情况一步步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一样。神拯救世人的计划,也是分步进行。由于篇幅和当前我们所聊的概念较为简单,这里牵扯到很多历史节点,用简单的表述是:
1、上帝制定救赎计划(父母关火开始思考怎么救孩子)
2、拣选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为“选招的人群”(简单的用水清理伤口)
3、从选招的人群中拣选一脉作为君王(伤口处涂抹烫伤药)
4、从君王的后代中出生弥赛亚(救世主)(穿好衣服带孩子去医院)
5、弥赛亚通过“预言”命定的方式,即便是魔鬼百般阻挠依旧成功的实现。(挂号看病)
6、弥赛亚通过“代赎”,献上生命的代价,实现救赎计划。(医生开药治疗)
7、弥赛亚通过“复活”,宣告得胜,并以此寻回“走失的儿女(信主的罪人)”(最后痊愈)
当然,通过寥寥数字无法将这深刻的道理完全表述清楚,这将是本系列后续要详尽表达的内容。
爱是真理
如果我问你,你认为最深沉的爱是怎样的?你会如何回答?
在地震中,父母护住年幼的孩子,为他们舍命?
爱人在生死存亡之际的不离不弃?
革命英雄为了家国情怀的慷慨赴义?
又或者是什么?
我们因世间万物散发的爱被感动,渴望爱与被爱。同时,又或多或少受到过失望和伤害。爱,那么的美好,却总是若隐若现,若即若离。求而不得,又难以割舍。
体验过爱的人,应该都知道它的可贵。即便在如此“现实”的世界上,绝大多数人依旧看爱高于一切。
只是,如果我们太过较真的话,我们便无法在这世上看到“完美无瑕的爱”。人的残缺也造就了残缺的爱。即便我们拥有过“爱的高光时刻”,也不能掩盖我们不爱的时刻——爱人间的针锋相对,仇视伤害。母子间的恶语中伤,兄弟间的勾心斗角……
虽然爱能遮掩许多的罪。很多时候我们气消了,事了了,也就过去了。但这不意味着不爱的时刻没有发生过。
有谁在时时刻刻的爱着我吗?
从父母的爱中成长,又学会去爱人,组建家庭,最后再向下一代传递爱。这是人类这个物种千百年来一直贯彻始终的真理。
人信的是什么,不是看他说什么,而是看他会做什么。如果我们不相信爱,就不会付上代价去那么做。虽然很多时候,我们会说“没钱什么都白搭”、“爱不值得”,但真的面临抉择时,爱却常常让我们“表里不一”。可见人人都向往爱,只是有时候不够勇敢。
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爱是真理。爱如真理一样,自始至终永不改变。
改变的是人,人的爱会因为罪而残缺。残缺的爱让人心碎、失望。让人不再相信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还记得吗,真理不以我们的感受而转移。
所以,我们需要的是找回感受爱的能力。
既然,爱如真理,亘古不变。为什么“我们”难以察觉、感受和相信它?
这就要提到罪的另一个本质——骄傲(自以为是)。关于骄傲的问题,我们会在以后的讨论中探索,今天仅以简单的例子阐述:
倔强的孩子
回到喂养与救恩的例子中,假如这个“熊孩子”对自己将要窒息的处境“熟视无睹”呢?会发生什么?
大家不要觉得这很荒诞可笑。我们都知道老一辈人是经历过战争,过过苦日子的。老一辈人的勤俭节约是刻在骨子里的。隔夜的剩菜他们轻易不会倒掉的。在河南有道菜叫做“粉浆饭”,就是那些苦难年间,人们吃馊饭演化而来的。
当老一辈人勤俭到一个地步时,他们会变得有点“不可理喻”。你会觉得他们无法沟通。
所以,当“熊孩子”心里想的都是“吃狮子头”,甚至不顾忌死亡,陷入疯狂时,父母的“拦阻”在他看来是“爱”吗?
亘古不变的爱
既然爱如真理一直都在,只是我因为罪而无法感受到这个爱,我该怎么办?
这听起来太过抽象,无法明白。
什么叫做爱如真理,自打宇宙诞生时,就有人爱着我,即便我还没有出世。
什么又叫做即便我生为孤儿,愁苦半生,历尽坎坷,依然有一份亘古不变的爱在爱着我?
这爱未免也太“抽象”、太“空洞”了吧?
有时候,感受到爱,不能靠主观感受,而是靠理性。
比如,当我们还小的时候,看到棒棒糖就特别喜欢,非要吃。哪怕我们已经有蛀牙了。这时候家长说什么也不会给我们买。因为他在爱着我们。可我们感受不到。
直到我们长大了,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了。我们才知道爱不是任由我们想怎样就怎样。
爱是真理,不会随着我们的意志而转移。
所以,请你动用理性思想:我们身处窒息危险(“罪”)中,无法饮食(永恒),父母带我们治病(救赎),为的是要我们更健康的活着(永恒)。
这是什么?这就是爱呀!
最深沉的爱
纵有革命烈士慷慨赴义,也是为一国一家。
纵有父母舍命爱子,也是出于血肉至亲。
然而为世间所有人而死,却只有一人。就是那道成肉身的耶稣。
什么意思呢?
在我们所讲的“救恩计划”里提及了一位弥赛亚,他为了完成“父母医治儿女”的计划,做了必需要做的事——赎罪。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“十字架”。
还记得这“救恩计划”的目的吗?——解决死的问题(恢复永永远远生命)。
是的,再美味的狮子头,也要活着才能品尝。
没有什么比让自己所爱的人活着更重要的事了。
因为爱的深沉,即便赴死也在所不辞。
“神爱世人,甚至将他独生爱子赐给他们。叫信他的人,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。”如此,神的爱就显明了——一个完美的人,本可以永永远远的活着。却为了救治他人的死,甘心献上生命的代价,替人受罚赎罪。这世界没有比这爱更大的了。
我们原是不配,却仍旧被爱,这爱亘古不变。
因为,他=爱的本质。
当然,如果这个人只是“慷慨赴义”为别人死了,我们又有什么指望呢?他需要胜过“死亡的权柄”对我们来说,才有意义。
由于篇幅的问题,更多更深刻的讨论,将会在以后分享。
所以我们所谈的这个信仰是什么?
经过前面这些讨论,或许我们可以有一个粗略的认识:
1、因被爱而存在。
2、因残缺而生病。
3、因深爱而救赎。
4、因相爱而相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