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itest1
test1
纯粹的福音 00 序
本系列文章旨在用浅显易懂的方式,向未能领受福音的人,传讲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的意义。 文章多以世俗比喻为引,推导符合人性深处的真理,进而一同客观的分析福音的合理性。 福音虽然作为基督教常用名词,但其本意就是“好的消息”。我们一生当中都听到过很多的好消息。但这个好消息却是超越了其他的存在,因此它是那最好的消息。 自大人类文明诞生之初,宗教就出现了。那时候的人,可能会拜天、拜地、拜火、拜万物生灵。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,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认知。无论是封建迷信里对各种神仙的膜拜,还是封建社会对王侯将相的臣服。一方面源自我们基因里对“神”的寻求,另一方面源自文化对我们错误的教导。 由于是序,无法详述两者的区别,这里只做简要的分享。 我们有这样一位看不见摸不着的“父”,他创造我们本是要我们享受人生。可人类始祖亚当却因为罪的缘故“病了”。 和其他宗教一样,是为了辖管人。当人多起来,聚在一起,各有各的想法,自然就需要有人维持秩序,所以就诞生了宗教。宗教是一种组织形式,有好的一面,也有坏的一面。但这从来都不该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情。 为什么叫好消息呢? 我认为信有2层含义,一个是这个人信得过,另一个是我选择信。 这世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,就是有人冒充国家公仆,宣称有“好事”,但是却是为了骗钱。这是诈骗,不是好消息。 所以啊,我们得需要知道这个耶稣所传的好消息,是不是可信。 我们都知道,去银行做贷款,需要有担保。这担保可以是房产,可以是企业,可以是任何有价值的物件,甚至可以是他人的信用。 我们都没有见过2000年前的耶稣,凭什么信得过他呢?倘若他突然出现,我们肯定是信了。可现实是,他并没有出现。 由于当今基督教对基督徒的影响,基督徒作为好消息的“担保人”,信用正在削弱。为了不因个人信用的降低,而影响我们探讨耶稣,让我们多回到过去看古时候的基督徒。 之所以好消息会传播了几千年,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的“担保”之上。最初的担保人,被叫做12门徒。其实那时候不止他们12个人,但他们是被特别选中作为担保人的。 当我们听到一个“天大的好消息”时,我们肯定得花点时间和策略去验证它。即便是我们很急需这碗“粮食”。 如果一个人常常撒谎,他说了这好消息。虽然我不能完全否定他,但我至少得掂量掂量他说的是否可信,对吗? 如果是“国家”开仓放粮,我想大概率可能是真的。毕竟是存在这种可能的。假如我听到的是,村里某个富户要这样做。我肯定也要掂量掂量他的人品。再就是看看他有没有这个实力。他可能会管我一顿,但未必能保我一生。 当我详细这好消息的来源,又觉得逻辑上没有问题。我想我应该鼓起勇气去探究一下。此刻的我,未必就真的信了。但是,我想我可以小心谨慎的慢慢靠近发粮的地方。 当我小心翼翼,怀着疑惑的心走进发粮点。当一个个手捧馒头的人与我擦肩而过时。我想我需要真实的去接触下。 我问我的内心,这好消息真实吗? 你看,这其实就是认识福音的方式: 注意:教会不是什么神秘组织,随时可以退出,且无需顾忌个人安全问题。未避免造成财产损失,请勿带着贵重物品进入。若担心安全问题,欢迎结伴而行!序
倘若您还未接触过这个信息,又或是您身边还有未曾了解过福音的家人或朋友,可以尝试阅读。什么是福音(好消息)
福音不是宗教
人心中似乎有一个念头,就是在寻找那“当拜”的一位。但在迷失中,发明了各样的宗教。
既然哪里有人,哪里就有宗教。无疑,福音也被基督教所扰乱。自古以来,太多的人受基督教的影响,而非基督福音的影响。因此,也就平添了许多误解和偏见。福音不是求神拜佛
新中国成立以来,高举马列,推行科学的思想观。很大程度上,剔除了我们受这些迷信思想的影响,但也间接的因此让我们对福音置若罔闻。(注:这里指的不是基督教。)耶稣基督和基督教
耶稣是自有永有者,宇宙是由他而出。也就是我们口中所称之为神的那一位,独一的存在。
而作为人类,至少在这太阳系中,也是唯一的存在。——我们拥有其他生物没有的灵魂,我们会思考,有灵性。
我们的出现,并非随机发生,毫无目的,没有意义。我们的出现,就像刚诞生的婴孩,对于父母来说,充满了意义。同样的,我们的存在,对于那自有永有者而言,也是视如己出的存在。
区别在于,我们是有形有肉的人,存在于这有形的世界中。而他是个灵,看不见摸不着。我们且不去关注“灵”的概念。
因为这事关重大,这位父便化作了有形有肉的人(也就是耶稣),来医治我们的“病”。
再后来,他把“病得医治”的这群人聚集起来,要他们彼此相爱,成为一家人,这便是教会。而什么是基督教呢?
信
因为这就好像是民间闹了灾荒,老百姓没有食物吃了。国家开仓放粮,广而告之——只要老百姓肯来,管饱。而且顿顿管饱,没有要求。只需要来,就能吃饱。
你听见后,拍着大腿喊“还有这种好事??!”
可见,那相信这话的人,在这灾荒年间肯定是有了满满的安全感。
而那些不信的、怀疑的、偏不的、骄傲靠自己的、相信其他人的,他们就吃不着这白白得来的“安全感”了。
这就叫好消息。可见,好消息和诈骗的区别在于——他是否可信。
信用和担保
为什么他人的信用,也可以成为担保?这是基于信用体系。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信用体系,银行才能因为“信得过他”进而信得过我。
这不是说这就不可信了。而是每个人每件事都不会完全按着我们的逻辑和想法运转。——就像我们去银行贷款,银行要求我们出示房产证,我就是说的都是实话,空口无凭,银行也不会按着我的想法和说辞,就贷款给我。
耶稣有他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计划,他有别的方式来证明他——基督徒。好,让我们聚焦在当前的问题上——他是否可信?
让我们把这个好消息,想象成国家开仓放粮,我们会怎么做?1、观察发出好消息的人,看他人品如何。
又或者这个人向来为非作歹。那我可真不敢跟他一同前去,万一路上被害了可咋办?2、看这好消息是否符合逻辑。
3、试着去亲自探究
假如这一路上一个人也没有,那大概是骗人的。我会选择继续前进,但是会倍加谨慎。
但如果路上都是喜笑颜开,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时,我想我应该再多放心一点才是。4、亲自尝试
当我真的进入发粮点,是否真实?
当我真的手捧白面馒头了,是否真实?
当我咬下去的那一刻,是否真实?认识好消息
1、接触基督徒,相信他所传的。
2、小心翼翼的了解好消息。
3、亲自参与到探究中。
4、在生活中经历福音的大能。
千首0153《圣诞之夜》
纯粹的福音 01 创世
01 创世
本篇可能略显晦涩、抽象。
这只是关于世界观方面的分享,暂时不接受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后面的讨论。
存在的意义
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想过一个问题:什么是存在?
仿佛这个宇宙的存在是必然的,仿佛每个人的诞生也是必然的。
稍微懂点英文的都知道,人类一词的英文翻译为:human being
human是对人的定义,而being的意思则是存在。所以这个单词可以理解为:人这样的一种存在。
存在,让一切变得有意义。
牛奶的比喻
假设你有一杯牛奶,它是否充满意义,取决于我们赋予的意志。
当你在大雪纷飞的夜晚,积累了足够的疲惫回到家中。你的家人为你递上一杯温暖的牛奶和几块甜点。你会绝对倍感幸福。这牛奶被赋予了关爱,因此变得难忘。
又或者,在炎炎酷暑,刚刚运动完的你,喝上了一杯冰镇牛奶。那简直不要太幸福。
可其实,这2杯牛奶,不过是一种乳制品,一种蛋白质液体。它因为于我们有意,因而变得充满意义。在这时,它的存在便充满了意义。
倘若我们喝的不是牛奶,而是豆浆。甚至从未知晓有这么一杯牛奶,那这牛奶便对我们而言,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。它甚至“不曾存在”一样。
天外天
当古人第一次仰望星空时,这个宇宙对他们来说才真正的“存在”了。
你可能会说“胡说,宇宙一直都存在,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。”
您说得对,这是客观事实。这恰好是我要说的——宇宙的存在,从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。
宇宙存在的意义,从来不受我们赋予的意义所影响。只会因为我们“仰望星空”时,发现它本就存在的意义。
存在真正的意义
宇宙的存在,并不以我们的“认可”为转移。也就意味着,我们觉得它不存在,并不代表它不存在。
宇宙一直存在,只有我们开始试着观察它,探索它时——宇宙对我们才有了存在的意义。
如果您认为这样的认识是科学的、严谨的、富有理性和逻辑深度的。那么接下来这句话,请您思考:
真理的存在,像宇宙一样,并不以我们的“认可”而转移。
假设存在绝对的真理,那它一定是亘古不变、自有永有的。
绝对的真理?相对的真理?
在我读书的时候,有两类题:一种是主观题,一种是客观题。
主观题就是像作文这种题,客观题就是选择、判断题。
由于我是理科生,比较喜欢客观题——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。没有中间地带。
而主观题呢?我还记得那时候老师教我们的——写字要漂亮点~这样你的作文容易考高分。
这虽然是一个应试技巧,但也透露出一个道理——影响主观题的外在不确定因素很多,比如老师心情、喜好、其他原因……
什么是真理?
马克思主义认为:真理是客观事实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。
这里面有2层含义:
1、真理是客观事物规律。
2、人对这个规律的反映是普遍正确的。
举几个例子:
地球上的水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。它符合引力定律,是客观规律。同时,人们普遍认可。
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,西边落下。它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天体规律,是客观规律。同时,人们普遍认可。
宇宙存在了很长很长时间,并且还会继续存在很长很长时间。它符合现实情况,也被普遍认可。
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几点:
1、人们普遍认可,是主观的。随着人们价值观分化,各种稀奇古怪的观点会出现。这些观点的存在≠真理。并非人们怎么认为,真理就如何存在。大白话将“我想当然认为的≠真理”
2、自然规律具有适用条件。比如水自高向低流,是在地球上。如果是在太空站,则可能失效。太阳东升西落是在地球上,在金星上则是“打西边出来”的。
这个宇宙自诞生起,就存在无数个真理。而且这些真理会伴随着宇宙到终结。而这些从始至终的真理,从来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。
大多数人对真理持认可态度。真理的存在,并不以“我个人不认可”而转移。有时候并不是“真理变了”,而是我们不认识。当我们改变观念,就会“看见”真理。
让我们重审一下:真理是客观且绝对的存在。(客观、绝对、存在)
是与非
真理附加给我们一个很有趣的现象:我们本性中是认可真理的。
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句话。
真理自在人心
就像上面我们共同探讨得出的结论:真理是人们对自有规律的认可。
这意味着:
1、真理是存在的。而且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了。而且真理没有改变过,是绝对的存在。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。
就像水自高向低流,太阳东升西落……它们不仅是存在,人们内心深处也是认可的。当然,这不排除我们矢口否认。
2、我们对真理的“顺服/认可”。
没有人会违背真理去做事——渴了去睡觉,困了去跑步,开心了自暴自弃……
真理不仅是驱动宇宙的法则,也是作为人类的生存准则,是生命的概括。
遮盖真理的世代
如今是一个自由言论,各抒己见的时代。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,人们开始纷纷发表各种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。
有人说要活在当下,
有人说要未雨绸缪,这是老一辈的智慧,
有人说什么年纪做什么事,
有人说凡事皆有定时,随遇而安,
但没有人会说自己到了该死的年纪。
……
其实这些话都各有各的道理,因为这些话都有各自的前因后果和语境。这些人生道理是我们对真理的片面性总结,而非真理本身。
中国悠久文化中有一个很具智慧的思想——中庸之道。
这意味着我们看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看。
而这个时代的人,很少有人能明白中庸之道。于是,很多人听了一些片面的道理,便把它当做真理,“蒙眼狂奔”。
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——寻求真理要客观理性。
乱世的根源
用互联网词汇概括当今社会,那就是——群魔乱舞。
乱的本质是人心中的真理被冲淡了。人们各自按照自己心中认为对的“真理”去行事。
扶摔倒老人起来,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,更是全人类普遍认可的真理。
感恩别人的关爱,更是真理。
可当老人被自私的意念裹挟,他可能非但不感恩,还会讹诈帮他的人。这便是人心中的真理不在了。
随着人心中的良善被伤害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勇敢。
“扶老人”只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现象,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。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——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内心主观的感受,而忽略客观真理的存在。
这就好像是本来一道客观选择题,非要把它变成主观题,而且结果还必须是✔的。
混乱的结局?
当人们开始不尊重、不顺服客观存在的真理,转而已从自己内心主观的判断时。渴了去睡觉,困了去跑步,开心了自暴自弃……这些荒诞离奇的事情,就会越来越多。渐渐地,“真理”越来越多,越来越丰富多彩。
可真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,或消失。只是更难被发现了。
我常听老一辈讲“做人要有个人样”。这句话有2层意思:
1、人应该有个绝对的标准,绝对的、完美的“人样”。
2、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,但不妨碍我们追求这个“人样”。
就像“勇敢、真诚、善良”是该有的“人样”,那么相反的,或是不完全的“勇敢、真诚、善良”,就是片面的,没有达到这个“绝对的”标准。
我们无须逼自己达到完美,但却印证了完美标准的存在。
即便是在思想言论“群魔乱舞”的今天,每个人也在探索着各自心目中的人样——比如有的人选择变性,因为他认为改变性别后的他,是他心目中的“人样”。
这种思想错误的原因,就是前面我们提及的假“真理”泛滥造成的。
总结下我们今天讨论的
1、(至少)自打宇宙诞生之初,真理就存在。且是亘古不变,自始至终存在的。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。
2、人们对真理是向往的、顺服的、认可的。
3、随着时代的发展,各种各样以“自我为中心”的假“真理”充斥着生活。
4、人们对真理的定义是绝对的、正确的、人心所向的。
5、人应该有“人样”,而这个人样本应该是符合真理的。但在越来越混乱的思想环境里,人们对“人样”越来越模糊。
中英双语圣经目录
喜乐的日子喜乐的年
千首0154《天使报信》
纯粹的福音 02 罪
02 罪
每个语言都有各自的语法和语境。每一个词汇又往往有很多种语境和含义。这往往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困扰和难度。
比如,“日”这个字,可以表示太阳,也可以是一种语气词。
罪行与罪性
在《圣经》的语境下,罪这个概念用英文翻译为Sin,意为“罪性”,而“罪”这个字在汉语语境下,常常理解为“罪行、犯法、做了坏事”,英文翻译为“crime”。
一个是Sin,一个是crime。所以,圣经中提及的“罪”并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“罪”。
因此,当我们听到“你是个罪人”的时候,请不要以为那是在“指责”你。因为大家指的“罪”不一个意思。
罪性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提及了几个观点:
1、真理的绝对性、正确性。
2、人心对真理的顺服、认可。
3、时代思潮使人对真理的认识变得模糊,扭曲。
4、人应该有个“人样”,人心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的“人样”。
器皿的比喻
为了让人更明白“罪(Sin)”的概念,我们来打个比方。
假如你有一个杯子,这是你最心爱的茶杯。你常常那他泡你最心爱的普洱茶。
可有一天,这杯子不小心磕破了。你甚是心疼。
但即便你再心疼,杯子破了就不再能够盛水沏茶了。
完美的“人样”
就像上文说的,人应该有个“人样”。虽然我们常说的“人样”至少是一个及格的标准,但画外音意味着,我们作为人应该有一个极高的、完美的标准。如果我们足够诚实的话,我们会意识到,我们根本无法达到这个标准。
这个标准我们可能无法形容,但应该是存在的。
而这个完美的标准,应该是顺服在真理之下的。
这也是诸子百家一直在追求的“圣人”之道。
罪人
既然存在这样一个“完美的人样”的标准。
且不说我们是不是能达到,但它的存在意味着一个绝对标准。就像考试的“满分”一样。
因此,所有没有得“满分”的考生,我们都称之为“罪人”——即不完美的人。
所谓的“罪性”,就是指的我们的“不完美”。
亚当和罪从何来?
起初,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,第一个人名叫亚当。
起初的亚当是完美如上帝般,纯洁无瑕。
直到有一天,他听信撒旦的谎言,于是他有了“罪性”,不再完美。
后来又因为罪性(Sin),犯了罪(crime),于是有了罪行——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。
至此,罪因一人入了这世界,人人却都成了罪人。
罪的代价
你是否想过,祖祖辈辈教导我们“要诚实守信”,但即便是稚嫩纯真的小孩子,也会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,谎言脱口而出。他们可能会因为头一次撒谎显得笨拙,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撒谎的事实。
撒谎这种“本性”便来自罪。
这也就意味着,虽然是亚当犯罪,但这种“罪性”却会随着人与人的传承,一代又一代的存留着。
罪的代价便是死
首先,必需要强调的是,这个“死”不是惩罚,而是结果。
比如,不喝水,人就会渴。不睡觉,人就会困乏。这些是这个宇宙所存在的真理、逻辑。
机器人也要遵守它的逻辑,他可能不需要睡觉,但是却需要充电。这是这个宇宙下的运行逻辑,即真理。
换句话说,在不考虑其他情况的前提下,机器人只要一直充电,就能一直“活着”。
同理,人只要“无罪”就不会死,永永远远的活着。
等等!等等!
是的,我知道这个推论有点匪夷所思,难以接受。
但这就是整本《圣经》核心要强调的内容之一:人本可以永远的活着,但是因为有罪,所以无法永远的活着。这就像前面我们举例的“茶杯”一样。当茶杯完好无损时,它就一直可以供我们使用喝茶。可当它破损漏水了,如果不能修补好,就只能被放弃。
虽然这个例子并不能完全解释神人之间的关系,但却可以从一个角度上去理解这个概念。
烧伤的孩子
让我们再举个例子,平衡下我们的认知。
假如你有个孩子,你在为他做一顿美味的饭菜。小孩子在旁边看着,突然他伸手去摸火热的铁锅,被烫伤了!
作为爱他的父母,我们肯定会终止做饭,急忙处理烧伤。
如果伤势严重,那小孩子就和这顿饭无缘了。
总结
在未能了解信仰之前,大多数人对信仰的认识是:因为人犯罪了,因此要(受罚)被审判。审判结果便是死。——罪与罚
当我们听到这种言论时,我想内心深处一定是“应激反应”的状态。生存的本能让我们产生抵触心理。
毕竟谁不想活着?
所以,这种言论会让我们对信仰产生误解、甚至是抵触心理。
真实的情况——爱
现实情况是:
人因为有了“罪性”,所以无法继续享受“永永远远的生命”恩典。(就像是漏水的茶壶,或是烫伤的孩子。)
可即便如此,上帝依然以最大的爱去爱我们。
虽然救赎之路复杂曲折,可他依然甘心付上代价。
在周密的计划下,一步步的把救恩带到每个人面前。
因此,罪并非强加给我们的,而是我们“惹的祸”。就好像小孩子摸了滚烫的铁锅。
而上帝则付上代价来医治我们,就像家长用尽办法给我们看病。
至于,为什么上帝如此爱我们,还要有这些事?为什么我无法理解和感受到上帝的“爱”?为什么犯错了,“就要我死”?这些问题,我们会在以后的探讨中分享。
新年赞美
千首0155《荣耀归真神》
纯粹的福音 03 救恩
03 救恩
注:救恩这个概念是最简单的,也是最复杂的。
简单是因为它只需要你信,可最复杂的也在于,人总是要先理解后才会选择信。我们系列文章也是尽量在通过一点点的阐述,解释明白这个概念。但请注意,即便我们沟通再深入透彻,信或不信仍旧是个人选择。
通过前面的讨论,如果我们能明白圣经中所提及的罪的概念,同时又能明白这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绝对的真理和是非。
同时,根据真理的绝对性,我们知道应该有一个完美的人样存在。
而我们因为罪,无法达到完美的“人样”。
接下来,让我们聊一聊“罪人为什么需要救恩”。
器皿的比喻
在罪的分享中,我们有一个比喻:
假如你有一个杯子,这是你最心爱的茶杯。你常常用他泡你最心爱的普洱茶。
可有一天,这杯子不小心磕破了。你甚是心疼。但即便你再心疼,杯子破了就不再能够盛水沏茶了。
所以,作为杯子的主人,第一要务是解决杯子漏水的问题。
如果杯子不漏了,在你眼里,就如同原本那样“完美无缺”。这是出于爱,所谓爱屋及乌,情人眼里出西施。因为爱,便不再计较过犯。
可如果杯子仍旧是漏水的。你是无法做到“视而不见”的。毕竟即便你再爱它,可它已然是漏水的杯子。杯子漏水了,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。
最终,你只好把它丢弃,或是放起来。
喂养与救命
又比方说,身为父母在给孩子做最爱吃的红烧狮子头。
小孩子贪吃,偷偷顺走一个狮子头一口吞下。不料狮子头卡住了嗓子,孩子呼吸困难。
这时候的家长,肯定顾不得继续做饭。他会把火关掉,顾不得左右,一定会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,或是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毕竟,作为家长,做饭是为了给人吃。如果孩子因为窒息而死,那做出世间美味又能如何?孩子的命远比狮子头重要。
所以,救命比喂养更急迫。不先救命,后面长长久久的生命就没有意义。
天父的恩慈
相比于喂养孩子,救他的命更是重要。这也就是为什么说“信耶稣得永生”,或者说“人因为罪失去了永生”。
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,本就是计划赐予永生的。然而因为人类有“罪”了,因此这位天上的父,需要先停下手中的“喂养”,转而开始“救命”。不先救命,后面长长久久的生命就没有意义。
于是,人类进入了“救恩时代”——先救命。
救恩计划
就像人得了病需要先体检,再根据情况一步步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一样。神拯救世人的计划,也是分步进行。由于篇幅和当前我们所聊的概念较为简单,这里牵扯到很多历史节点,用简单的表述是:
1、上帝制定救赎计划(父母关火开始思考怎么救孩子)
2、拣选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为“选招的人群”(简单的用水清理伤口)
3、从选招的人群中拣选一脉作为君王(伤口处涂抹烫伤药)
4、从君王的后代中出生弥赛亚(救世主)(穿好衣服带孩子去医院)
5、弥赛亚通过“预言”命定的方式,即便是魔鬼百般阻挠依旧成功的实现。(挂号看病)
6、弥赛亚通过“代赎”,献上生命的代价,实现救赎计划。(医生开药治疗)
7、弥赛亚通过“复活”,宣告得胜,并以此寻回“走失的儿女(信主的罪人)”(最后痊愈)
当然,通过寥寥数字无法将这深刻的道理完全表述清楚,这将是本系列后续要详尽表达的内容。
爱是真理
如果我问你,你认为最深沉的爱是怎样的?你会如何回答?
在地震中,父母护住年幼的孩子,为他们舍命?
爱人在生死存亡之际的不离不弃?
革命英雄为了家国情怀的慷慨赴义?
又或者是什么?
我们因世间万物散发的爱被感动,渴望爱与被爱。同时,又或多或少受到过失望和伤害。爱,那么的美好,却总是若隐若现,若即若离。求而不得,又难以割舍。
体验过爱的人,应该都知道它的可贵。即便在如此“现实”的世界上,绝大多数人依旧看爱高于一切。
只是,如果我们太过较真的话,我们便无法在这世上看到“完美无瑕的爱”。人的残缺也造就了残缺的爱。即便我们拥有过“爱的高光时刻”,也不能掩盖我们不爱的时刻——爱人间的针锋相对,仇视伤害。母子间的恶语中伤,兄弟间的勾心斗角……
虽然爱能遮掩许多的罪。很多时候我们气消了,事了了,也就过去了。但这不意味着不爱的时刻没有发生过。
有谁在时时刻刻的爱着我吗?
从父母的爱中成长,又学会去爱人,组建家庭,最后再向下一代传递爱。这是人类这个物种千百年来一直贯彻始终的真理。
人信的是什么,不是看他说什么,而是看他会做什么。如果我们不相信爱,就不会付上代价去那么做。虽然很多时候,我们会说“没钱什么都白搭”、“爱不值得”,但真的面临抉择时,爱却常常让我们“表里不一”。可见人人都向往爱,只是有时候不够勇敢。
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爱是真理。爱如真理一样,自始至终永不改变。
改变的是人,人的爱会因为罪而残缺。残缺的爱让人心碎、失望。让人不再相信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还记得吗,真理不以我们的感受而转移。
所以,我们需要的是找回感受爱的能力。
既然,爱如真理,亘古不变。为什么“我们”难以察觉、感受和相信它?
这就要提到罪的另一个本质——骄傲(自以为是)。关于骄傲的问题,我们会在以后的讨论中探索,今天仅以简单的例子阐述:
倔强的孩子
回到喂养与救恩的例子中,假如这个“熊孩子”对自己将要窒息的处境“熟视无睹”呢?会发生什么?
大家不要觉得这很荒诞可笑。我们都知道老一辈人是经历过战争,过过苦日子的。老一辈人的勤俭节约是刻在骨子里的。隔夜的剩菜他们轻易不会倒掉的。在河南有道菜叫做“粉浆饭”,就是那些苦难年间,人们吃馊饭演化而来的。
当老一辈人勤俭到一个地步时,他们会变得有点“不可理喻”。你会觉得他们无法沟通。
所以,当“熊孩子”心里想的都是“吃狮子头”,甚至不顾忌死亡,陷入疯狂时,父母的“拦阻”在他看来是“爱”吗?
亘古不变的爱
既然爱如真理一直都在,只是我因为罪而无法感受到这个爱,我该怎么办?
这听起来太过抽象,无法明白。
什么叫做爱如真理,自打宇宙诞生时,就有人爱着我,即便我还没有出世。
什么又叫做即便我生为孤儿,愁苦半生,历尽坎坷,依然有一份亘古不变的爱在爱着我?
这爱未免也太“抽象”、太“空洞”了吧?
有时候,感受到爱,不能靠主观感受,而是靠理性。
比如,当我们还小的时候,看到棒棒糖就特别喜欢,非要吃。哪怕我们已经有蛀牙了。这时候家长说什么也不会给我们买。因为他在爱着我们。可我们感受不到。
直到我们长大了,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了。我们才知道爱不是任由我们想怎样就怎样。
爱是真理,不会随着我们的意志而转移。
所以,请你动用理性思想:我们身处窒息危险(“罪”)中,无法饮食(永恒),父母带我们治病(救赎),为的是要我们更健康的活着(永恒)。
这是什么?这就是爱呀!
最深沉的爱
纵有革命烈士慷慨赴义,也是为一国一家。
纵有父母舍命爱子,也是出于血肉至亲。
然而为世间所有人而死,却只有一人。就是那道成肉身的耶稣。
什么意思呢?
在我们所讲的“救恩计划”里提及了一位弥赛亚,他为了完成“父母医治儿女”的计划,做了必需要做的事——赎罪。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“十字架”。
还记得这“救恩计划”的目的吗?——解决死的问题(恢复永永远远生命)。
是的,再美味的狮子头,也要活着才能品尝。
没有什么比让自己所爱的人活着更重要的事了。
因为爱的深沉,即便赴死也在所不辞。
“神爱世人,甚至将他独生爱子赐给他们。叫信他的人,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。”如此,神的爱就显明了——一个完美的人,本可以永永远远的活着。却为了救治他人的死,甘心献上生命的代价,替人受罚赎罪。这世界没有比这爱更大的了。
我们原是不配,却仍旧被爱,这爱亘古不变。
因为,他=爱的本质。
当然,如果这个人只是“慷慨赴义”为别人死了,我们又有什么指望呢?他需要胜过“死亡的权柄”对我们来说,才有意义。
由于篇幅的问题,更多更深刻的讨论,将会在以后分享。
所以我们所谈的这个信仰是什么?
经过前面这些讨论,或许我们可以有一个粗略的认识:
1、因被爱而存在。
2、因残缺而生病。
3、因深爱而救赎。
4、因相爱而相伴。
千首0156《谁慰主心》
纯粹的福音 04 审判
04 审判
我们常听到“上天堂、下地狱”的说法,天堂总是和地狱是对立的存在。
所以,当我们谈论到罪的后果时,除了恩典的救赎以外,还有另一面,叫做“审判”。
很多人抗拒福音,都是因为“不信耶稣就会被审判”这句话。其实这句话不错,但听的人可能会误解。
豪车与熊孩子
25年新年伊始,一则新闻传遍了朋友圈——一个熊孩子把鞭炮丢进窨井盖,引爆沼气,导致数量豪车被炸损坏。据说,保守估计损失达600万以上。
我们且不去深究违停、井道通风、禁放等问题,只讨论孩子一方的问题。
1、是否因为当事人只是熊孩子,就可以既往不咎,无视损失?
2、熊孩子犯错,是否就不是犯错?
3、如果错在熊孩子,谁来担责?
我想大家心中的答案是呼之欲出的。
熊孩子犯错,自然也是犯错,造成的损失一分也少不了。可损失是熊孩子造成的,祸是熊孩子闯的。赔偿是谁来承担的?——他的父母长辈。
这不奇怪吗?为什么是他的父母?难道不该一人做事一人当吗?像哪吒闹海一样,闯祸了自己慷慨赴死?
为什么是他的父母在担责任?
你可能会说,这不是废话吗?他的父母是他的抚养人,有义务和责任为教养他承担责任。而且他的父母是爱他的,即便熊孩子闯再大的祸,也是不会放弃他的。
喔!所以,只有爱我们的父母,才肯付上任何代价,为自己的孩子承担责任。
所以,我在想,如果这熊孩子闯的祸,必需要父母付上生命的代价,父母应该也有可能替他承担吧?这就是父母的爱。
审判的必然
当我们听到“不信耶稣就会被审判”这句话时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“抗拒”。
心理活动大概是:我是好人。我没有犯罪。我凭什么要被审判。
没错的。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凭着良心做“好人”,都在努力向善。凭什么就要下地狱?
——是的,大多数努力向善的人,本都该进天堂才是。切勿因为对福音“误解”而错过了这本该属于自己的“门票”。
还请诸位耐着性子听我慢慢解释。
如果我们足够的真实,我们扪心自问下,“自己是完全良善的吗?”
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恶行,或是恶念呢?
比如,
夫妻吵架时,恨不得杀了对方?
孩子不听话时,恨不得卖了?
路上遇到恶心的事,真想打他一顿?骂上两句?
看见美女帅哥了,想入非非?
做错事了撒个谎瞒天过海?
考试试题不会写,做个弊?
……
太多太多了。都没有犯过吗?
这难道不算是罪吗?
难道夫妻吵架,只有把对方真杀了才叫犯罪吗?真的和他人发生关系,才叫出轨吗?撒个小谎就不算撒谎吗?
——恐怕答案是,没有被抓现行的罪,都不算犯罪吧?
如果是这样,哪有脸说自己是“凭良心做好人”呢?不过是个作恶没被发现的“幸运儿”吧?
人无完人与绝对良善
论“完全良善”,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够格。除了上帝,因为他本就是良善的定义和绝对标准。换句话说,他之所以被称之为上帝,是因为他是绝对标准。
就好比,满分之所以被称之为满分,是因为满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得分=应得总分。你不能说“凭什么?”,这个没办法回答。
因为他本就如此,且自宇宙诞生之初就已经如此。因他向我们显明,我们才知道他,并称他为“上帝”。这是我们对他认识的一个概括。
虽然人无完人,就像熊孩子一样,总是犯错闯祸。可这不意味着父母会放弃爱他。于是就有了救恩——提子女承担所犯的罪。
所以,我们要知道——不是熊孩子自己解决了赔偿问题,而是父母为他承担了所有后果。同理,罪的问题是父替我们承担了(十字架的审判),而不是我们自己。
清水与墨汁
假如你刚接了一杯净水,打算一饮而尽,喝个痛快。这时候好巧不巧,滴进去一滴墨。你还会喝吗?
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不会喝了。虽然只有一滴墨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墨汁会污染整杯水,不能饮用。
那,不能饮用的水要怎么处理?——必然是倒掉,对吗?
圣洁与罪
上帝是绝对的圣洁,绝对的良善,绝对的完美的存在。这不是给他戴高帽,而是正因他如此,才被称之为唯一的神。
就像我们前文中讨论的真理一样,绝对性是他的本有属性。
绝对的真理,创造绝对的人样,这样才能相见两欢,相依相伴。
绝对圣洁的存在,创造了起初绝对圣洁的亚当。起初的亚当就像那杯水一样,干净纯全。
可后来,罪进入到人当中,就像墨滴入了清水里。
自然,有罪的人结局也只有一个——审判。硫磺火湖就是罪的审判,你也可以理解为地狱。
自负的熊孩子
让我们继续聊一聊熊孩子闯祸的事。
假如这个熊孩子“特别有骨气”,他不要父母替他担责任,会怎样?
你是不是想到了哪吒?没错,最近正在电影院上映的哪吒。他一人做事一人当,后果是怎么?——自己承担后果,死了。
那熊孩子呢?他也可以这样选择。
同样的,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在面对《罪与死亡》的问题时,也拥有各自的选择权。
是选择接受父来承担后果,自己蒙赦免呢?
还是选择与汝作诗传不朽,自己承担死亡?
这就是人生最大最难的选择题。
人这辈子是不可能“全对”的。总有做错选择的时候。只是唯有这道题,关乎死亡。
审判与救恩
如果你之前没有了解过福音,相信通过这样的比喻,你大概可以对审判和救恩有一个简单的概念。
信仰并非宗教,宗教是创立一套逻辑,告诉你,你不信就要被惩罚,惩罚的形式就是下地狱!就像我们去一些寺庙里,那些神佛罗汉都是怒目狰狞的样子。为的是激发人心中的恐惧,进而在惧怕里服软。
可我们所聊的这个信仰是什么?是爱。不是若隐若现的爱,而是爱本身,就是被定义为爱的那个绝对存在,那个标准。
他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。他是爱,是亘古不变,自有永有的存在。他圣洁,以自己的圣洁造人。人若圣洁,就可以与他长久相伴。——这才是世界的真相。
换句话说,我们就是那熊孩子。可无论我们是在闯祸前,还是闯祸后,都被父母无条件爱着。而且父为我们承担了一切后果,只要我们安心的接纳这份白白的恩典就好。
不必思考“我是不是配得?”、“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?”……
因为父从来不向人索取什么,也没有任何条件。不要你付上任何代价,不要你做到什么标准。他只需要你做一件事,那就是“要”这份救赎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信”。
为什么天下会有这等好事?
因为爱呀。若我们值得被爱,才有人爱。那这爱就虚无缥缈。当我们失去了被爱的条件,爱也会随之消失。这算不得爱。
可无论我们如何,都被一个人无条件的爱着,毫无保留,亘古不变。这才是真爱。
总结
我们是熊孩子(罪人),闯了祸(罪性),需要承担后果(罪带来死亡)。
我们选择自己承担后果(死亡),
也可以选择安息在父的庇护下(信主),看着他承担一切后果(上十字架)。
我只要肯接受这恩典,它就是属于我的。
因为这是爱。一个他爱我们,而我们需要选择是否回应的选择。
这就是好消息。
题外话
其实,圣经的救赎观里从来没有“天堂、地狱”的概念。
天堂、地狱源自佛教,是对圣经不了解的人传来传去流行起来的。
圣经中所阐述的是“天国和硫磺火湖”。
天国,即神管理的国度。与神在一起的地方,一个充满爱、温暖、幸福的地方。
硫磺火湖,则是一个抽象的比喻,类似人们理解的地狱。一个充满仇恨、谎言、自私、凶恶、黑暗等等的地方
也因此,人们常常用天堂、地狱来指代。
这就好比读书的时候,好学生和好学生聚一起,形成了尖子班。他们努力、向上、勤奋、真诚……而差生和差生聚在了一起,他们打架、逃课、无恶不作。
当然,这比喻只是为了理解概念,并非说学习好就是人品好,学习差就一无是处。
所以,并非是好人上天堂,坏人下地狱这种概念。
而是肯信的人围绕在上帝身边,享受美好。不肯信的人,自然会聚在另一处,创造另一个世界。
这其实就是“咒诅”的概念——任凭(罪的发展)。
唐崇榮 – 什麽是謙卑?
这段文字摘录自唐崇荣的讲座“什么是谦卑?”,主要阐述了谦卑的三个层面:不断追求真理并不断自我改进、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保持谦逊,不骄傲也不自卑,持续向目标努力,以及将一切荣耀归于上帝,并乐意服侍卑微软弱的人。 讲座还强调了谦卑并非表面功夫,而是发自内心的悔改和改变,并以自身经历和比喻说明了真挚谦卑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将谦卑融入生活和侍奉上帝中。
简报文档
主题: 谦卑的真谛
来源: “唐崇榮 – 什麽是謙卑?.mp4” 视频摘录
核心观点:
唐崇荣牧师在本次讲道中强调,谦卑是事奉上帝最重要的品质,并深入剖析了真谦卑的含义,并非表面上的礼貌或姿态,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真理的追求、对自我的不断反省以及对上帝的全然依靠。
主要内容及论点:
1.
谦卑的三重境界: 唐牧师强调,事奉上帝最重要的是谦卑,并连续三次强调“第一谦卑、第二谦卑、第三谦卑”,以此突出其极端重要性。
◦
第一重:无止境的追求真理: 真正的谦卑不是表面上的礼貌,而是“无执的追求真理”,不妥协、不停歇地追寻真理。“这才是真谦卑”。
◦
第二重:不自满、不骄傲,向着标杆奔跑: 谦卑的人永远不自满,不因成就骄傲,也不因失败自卑,而是“戒力向标杆跑”,以神所定的标准为目标。 “你总是向标杆著跑,我一定要达到神给我定的标准,不是人的,这个才叫谦卑。”
◦
第三重:将一切荣耀归给上帝: 谦卑的人将一切成就和荣耀都归给上帝,不归给自己,也不归给人。 “无论什么,都是神的恩,所以神一定得到荣耀。”
2.
谦卑的表现:
◦
服侍卑微者: 谦卑的人不会奉承权贵,而是会记念那些卑微、软弱、失败的人,并去服侍他们,帮助他们。“你要记得那些卑微的,软弱的,失败的是需要你去服救他们,你去扶持他们,帮助他们的,这是谦卑。”
◦
依靠上帝而非自己: 谦卑的人常常依靠上帝,不依靠自己。 “一个谦卑的人,他是常常依靠上帝,不依靠自己,然后寻求主的面,主的能力,做主的工作。”
◦
顺服真理,自我修正: 真正的谦卑是愿意顺服真理,并自我修正。“谦卑是追听对去改,那个叫做谦卑。”“真正的谦卑是心智上归回真理的愿意自我修改。”
3.
不谦卑的体现和危害:
◦
不听劝告,刚愎自用: 唐牧师分享了一个菲律宾的例子,一个人因不听劝告,执意与不合适的人结婚,导致家庭破裂,并以此说明不谦卑的危害。 “我已近对你说不要跟这个人结婚,你不听话。” “你没有顺服,你没有谦卑。”
◦
表面谦卑,内心不改变: 唐牧师指出有些人表面柔软,但内心不改变,这不是真正的谦卑。“你是外表很软的人,每次对你讲,嘿,里面从来不改。”
◦
动机好,行为却错误: 唐牧师强调,动机好并不代表可以乱做事情。 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、尽力地将最好的献给上帝,才算真正的敬拜。“很多人心底善良,智慧不住。”“你真心敬拜上帝,那我问你,尽心没有?”
4.
对侍奉者的劝勉:
◦
不要因称赞而骄傲,因批评而发怒: 唐牧师指出,事奉主的人不应只求称赞,不接受批评,正常的反应是接受批评并改正。 “我们只要人称赞,不要人批评,批评而能改的是正常人,不必批评自己会审查的是超常人,被批评就大发脾气的是反常人。”
◦
效法主的心,以主的事为念: 事奉主的人应以主的心为心,以主的计划为计划,不应将人放在第一位。“你要以主的功念,主的心为心,主的过度为过度,主的计划为诸法”。
◦
奉献后易被自我和所爱之人绊倒: 唐牧师提醒,奉献后容易失败的原因是自我和所爱之人,提醒大家要爱主胜过爱一切。“你们奉献以后很容易叫你失败的就是你自己,接下来就是你的配偶,你的妻子,你的丈夫,你的儿女,你所爱的人。”
5.
敬拜的态度:
◦
真心诚意,尽心尽力: 真正的敬拜不仅是真心,还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、尽力,将最好的献给上帝。 “你真心,你就尽心,尽心就要用最好的给上帝。”
◦
精益求精: 唐牧师分享了他修改歌曲《你我为我》的例子,他反复修改,直到满意为止,以此说明对上帝的奉献要精益求精。 “我改了13次,一直改到最后定下来我才满意。” “有没有可能更好?有没有可能到最好的地步?到最后不能再改了,我就主啊,我已经尽力了。”
总结:
唐崇荣牧师在本次讲道中,深刻阐述了谦卑的真谛,强调了谦卑在事奉上帝中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真正的谦卑不是表面姿态,而是对真理的追求、对自我的反省和对上帝的依靠。他还警醒大家不要被骄傲、自满、不听劝告等不谦卑的行为所迷惑,要以谦卑的心志,尽心尽力地服侍上帝。
启示:
这份讲道提醒我们:
•
谦卑不是软弱,而是力量的源泉,是事奉上帝的基石。
•
真正的谦卑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,并以真理为准绳。
•
我们应该将一切荣耀归给上帝,并尽心尽力地将最好的献给祂。
•
要爱主胜过一切,才能真正成为主的门徒。
•
侍奉神的人要戒骄戒躁,接受批评,不断进步。